随着技术一步步升级、市场一点点打开,效益也跟着一天天提升。鳜鱼从每年的中秋卖到第二年初夏,吴荣峰的织里渔大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次就能带动卖掉320多万斤鳜鱼。但是,吴荣峰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开始“试验”新鲜事物,从“卖鱼”拓展到“卖鱼苗”,进行了第四次闯鱼市的尝试。鱼苗在培育周期、养殖成本和风险以及利润上都要比成品鱼有优势。吴荣峰会时常到孵化场“转转”,用量杯从流水孵化池中盛起一杯水,仔细观察里面的“小金子”,这些“小金子”就是杯子里面游着的“毫米级”小鱼,以前卖鱼用秤,现在用量杯了,靠密度来推算尾数。用吴荣峰的话讲,“卖鱼苗就是卖技术”。为了掌握鱼苗孵化技术,吴荣峰拜师拜到了省外,还在广东建了一个基地,借助当地技术人员的丰富经验专门研究孵化技术。2015年,吴荣峰带领的合作社卖了1200多万尾鳜鱼苗和30亿尾鲮鱼苗;2016年,吴兴区基层渔技推广项目的渔业科技示范基地也落户在了“渔大哥”。2017年,吴荣峰投资了200万元建起的高密度循环水鳜鱼养殖设施,在省淡水研究所、市区水产站专家的指导下已成功运作,养殖效率是普通鱼塘的30倍,就像工业生产线一样,从鱼苗到成品鱼的养成都是由设备来完成,不但节省人工,而且养殖用水净化处理后还不影响环境。“靠技术吃饭”,这就是吴荣峰的第四次闯鱼市,这一闯也打开了“卖鱼郎”的新路,让“鱼师傅”成功变身成了真正的“渔大哥”。
吴荣峰的四闯鱼市很好地反映了一个成功创业者的分阶段创业经历:在“一闯”中,吴荣峰凭借农业情结重回阡陌,感受到传统农业的辛苦,也从中发现了老鱼塘的创新空间。在“二闯”的吴荣峰身上,不难看出普通农民在转型升级中需要充电,新知识是新型农民必备的“农具”,更是提速发展的“引擎”。在“三闯”中,吴荣峰已有点“职业农民”的味道,悟出了农产品闯市场不能单兵作战的道理,于是他选择“抱团取暖”。在“四闯”中,这位农民已经打破了“有多少地种多少豆”的传统农业经营理念,让“不长在地里”的农技也能变现钱。由此可见,农民闯市场,不仅要有一股“闯劲”,还要有“巧劲”,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才能赢得“金砖”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