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他“跟风”养“四大家鱼”的过程中,吴荣峰发现了藏在鱼塘中的“金子”,这个发现也铺就了他后面的创业成功之路。这个“金子”就是鳜鱼。据吴荣峰回忆:“外塘水引进来的时候,里面有许多的小杂鱼,和养的鱼一起争饲料吃,于是我们就在塘里放养了500尾鳜鱼,把小杂鱼吃掉,减少饲养成本。”让吴荣峰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配角鱼”竟然在2年后成为了鱼塘的“主角”。最初的18亩塘产了6万元的“四大家鱼”,只赚了2万元;可仅仅500尾鳜鱼就卖了1万多元,而且几乎就是净利润。这下,吴荣峰脑子里便冒出了一个新的念头--放弃四大家鱼,专攻养鳜鱼。
(二)二闯鱼市:科技变成致富“引擎”
有了专攻养鳜鱼想法的吴荣峰马上动手,可实际进展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鳜鱼很不好伺候,光“吃活食”的待遇就必须要满足。记得一开始,吴荣峰还得从广东购买活的鲮鱼来喂鳜鱼,光运费就够他受的。“还好后来靠专家帮忙。”吴荣峰告诉记者,二闯鱼市时多亏省淡水研究所和市区农业部门的支招,指导他在扩建基地时按照1:3的科学比例,划分鳜鱼养殖塘和饵料鱼养殖塘,实现了“活饲料”本地供应。配上科技“引擎”,吴荣峰的鱼也开始在市场走南闯北,从原先只在湖州叫卖,一下子“游”到了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专业市场,最远还去过高邮等苏北地区。
(三)三闯鱼市:“一个人与300多人”的故事
在经历了多年的市场鏖战后,吴荣峰发现光懂技术还不行,还要会经营,特别是应对多变的水产市场要学会“抱团”作战。于是,三闯鱼市就成了“一个人与300多人”的故事。吴荣峰成立了织里渔大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自己的基地也扩充到1000多亩,还“合纵连横”带动了不少周边地区的养鱼人,在他们之间形成了各种资源共享的优势,谁家饵料鱼不够了,谁家饵料鱼养多了,在合作社的平台一通气就都不是问题了。
“抱团”除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以外,最关键的还能让销售变得有策略,像杭州、上海要鳜鱼,都会选8两到1斤一条的,而苏州、无锡等地就要1斤到1.5斤的。以前散户无法分类满足,现在合作社就能整合资源、统一调配,这样一来就可以“量身定做”、“按需分配”,留住客源并引来新客户。
(四)四闯鱼市:“鱼师傅”成功变身“渔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