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基鱼塘”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南浔云豪家庭农场沈晓龙的创业之路

作者:来源:湖州农民学院发布时间:2023-08-10浏览次数:2

四、创业过程

(一)开创南浔区循环流水养殖先例

沈晓龙是菱湖镇远近闻名的桑基鱼塘传承人,他立足农村,率先示范,起带头作用。为提高渔业整体效益,解决制约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存在的水质和粗放低效问题,他和菱湖渔业协会4次赴江苏、杭州、余杭等地考察学习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先进技术。2016年,沈晓龙率先实现了低碳高效的池塘循环水养殖,开创了南浔区循环流水养殖的先例,并成为典型。在菱湖渔业协会牵头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市区水产推广站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建设,云豪家庭农场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顺利完成,总投资45.2万元,建设面积21亩,3条跑道水槽300平方米。创造性地将当年放养加州鲈鱼和草鱼传统鱼塘的“开放式散养”模式改变为“池塘鱼菜共生+微生物制剂+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实现了小体水面高密度“圈养”,并收集鱼类排泄物,使池塘的大水面净化了水质。年总产量达31.5吨,总产值64万元,效益16.4万元。2019年新增产量5.5吨、新增产值12万元、新增利润3.4万元。

(二)首创湖州机械化养蚕

南浔区菱湖镇射中村是千年传统的桑基鱼塘的核心区块,村里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确定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立了碑。桑基鱼塘是老祖宗发明的最科学、最环保的绿色循环生态养殖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公认和推崇的低耗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也是古老而又独一无二的财富模式。沈晓龙与时俱进,于20165月探索出了机械化养蚕新模式,利用机器设备减少了30%的人工,实现养蚕业的转型升级。在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一台巨大的机器盛放了100多个框子,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上下滚动,里面装的是蚕宝宝和桑叶。养蚕工只需站在一个地方把桑叶放进轮流而来的框子,无须再背着桑叶筐踩着蚕凳一个屋子一个屋子地饲养,既做到了省时省力,又节省了养蚕的房屋面积。这套机器能放置10张蚕种,每张蚕种产出蚕茧50公斤,全年能产出蚕茧近5000公斤。

(三)制订小蚕共育技术规程

20181月,沈晓龙制订了小蚕专用桑园的建立与管理、共育室的建造与管理、共育准备、饲育管理、分蚕、共育后消毒等一系列的小蚕共育技术规程。

(四)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桑基鱼塘

为了保护、传承并创新发展桑基鱼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豪家庭农场从2016年初开始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综合养殖模式:把蚕茧加工丝绵,桑叶做成蚕饲料,甚至用冬桑叶制茶,桑果成熟后供游客采摘,用桑果酿(泡)酒和做桑果酱等,从而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机械化、智能化、工厂化、规模化养蚕,大大减轻了养蚕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作业成本,促进了蚕业增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