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创新27年 盛素红走出一条生态养鱼路

作者:记者 吴丽燕 通讯员 胡佐超来源:湖州农民学院发布时间:2018-11-29浏览次数:55

     南浔区菱湖镇河网纵横,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全镇养殖面积达7.5万亩,近50%的农民以渔为生。深秋时节,因为水系发达,这里的温度也似乎要比城市低了好几度。

     近日,当记者来到菱湖镇新庙里村盛江家庭农场,农场主盛素红正穿着高跟鞋,站在16条跑道鱼池边给鱼儿们喂食。在当地,提起盛素红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27年来,从体力活到技术活,从传统养殖到生态养殖,发生在以盛素红为代表的养鱼人身上的变革,从未间断。

     1991年,盛素红从金华嫁到菱湖。那个年代,菱湖每户农家几乎都有生产队分配的2亩左右鱼塘,塘中养鱼,塘基种桑养蚕。由于鱼塘边种满了桑树,车子根本开不进来,收获的鱼要用船送到码头卖给商贩。一年下来,最多能赚几千元。

   “以前大家都只顾埋头养鱼,每家的鱼塘里不外乎‘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从不抬头看市场。”盛素红说,“我喜欢和鱼贩子打交道,他们全国各地到处跑,灵市面。”1994年,收购鱼虾的商贩说起广州人爱吃加州鲈鱼,肉嫩、骨头少,效益比四大家鱼高多了。盛素红一听,当年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800元买了上百条鲈鱼苗。

    小鲈鱼要投喂冰鲜鱼,盛素红就去捡小杂鱼来喂食。“传统四大家鱼喂饲料很快,小鲈鱼吃食却要一勺一勺地喂。”功夫不负有心人,盛素红的鱼苗不断繁殖、成长,第一批就产出了3000多斤加州鲈鱼,赚了近6万元。周边的养殖户看到养加州鲈鱼效益这么好,纷纷前来取经,盛素红的鱼塘边经常围满了人。

     90年代后期,不少菱湖人开始承包鱼塘养鱼,本地的鱼塘面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眼看交通越来越便捷,不少养鱼户开始走向周边地区,甚至走向全国承包鱼塘,盛素红的鲈鱼苗也被带到了全国各地。同时,随着渔业的不断发展,菱湖镇也在不断地改善本地鱼塘的基础设施,将低洼、面积小的老鱼塘清淤、连片;将鱼塘间的道路拓宽,便于货车进出……

    那些年,菱湖人养鱼的收入稳步上升,不少人家盖起了小别墅。1999年,盛素红家也盖起了别墅,连装修共花了27万。“人前备受羡慕,人后千辛万苦,养鱼的苦只有自己知道。”盛素红感慨道,喂食、观察水质、增氧……每天一起床,他就要开始围着鱼塘转。以前没有增氧设备,晚上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去鱼塘看一次。即使是寒冷的冬夜,也必须要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不去不放心啊,养鱼最害怕的就是鱼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