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荣法粮油专业合作社——循环种养生态创收 注重规划回馈社会

作者:来源:湖州农民学院发布时间:2023-08-10浏览次数:13

  

湖州荣法粮油专业合作社通过合理控制经营成本,创新发展多元经营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指导为支撑,探索出了一条稻虾综合种养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荣法粮油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控制稻田承包成本,降低经营风险。该合作社与当地村委会签订十年期限承包合同,通过不断走访和讨价还价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长期稳定承包了750亩稻田,并根据每年市场行情,控制种植、养殖品种与规模,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为今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完善设施设备。该合作社重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定期修缮农田灌溉水渠,加固塘坝,夯实田埂,做到旱能灌、涝能排,逐步购置完善农用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探索混合种养,提高经济效益。该合任社探索的“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田、水资源,获得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份收入,还提升了水稻、水产品品质,可谓一举多得。四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良性循环发展。该合作社成立初期便制定了五年产业发展规划,在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行标准化管理、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确保合作社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案例介绍

湖州荣法粮油专业合作社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创办于201710月,2019年6月被湖州农民学院认定为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合作社法人黄荣法原来是一名砖瓦厂的普通工人,怀着对土地无尚的敬意、对自然农耕的诚意以及对下一代以身作则的深意,2017年毅然决定回归农业,回归初心,做一名纯粹的农民。合作社注册资金110万元,固定资产51万元,现经营稻田750,在前期水稻规模种植的基础上,逐步试“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生产过程不施农药。2019年12月被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评为“2019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渔米评介绿色生态奖”。合作社坚持科学管理、绿色经营,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负责生产活动,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一、适度承包稻田,降低经营风险。黄荣法本是南浔区练市镇人,练市镇当地稻田承包价格为每年1000元/亩左右。他通过不断走访和耐心细致地工作,最终与善琏镇窑里村签订了750亩的稻田承包合同,合同期限为10年,租金为每年750元/亩,一年一付。根据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大部分承包成本由政府补贴分担掉了。黄荣法认为,受到资金约束和经营能力限制,合作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维持这一适度规模,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二、加强基础建设,完善设施设备。合作社成立后,先后购置了2台收割机、1台插秧机、1台大型拖拉机、1台喷杆喷雾车、1台无人机等机械设备,同时在生产区域安装5G太阳能监控设备,可通过手机全程实时查看生产现场情况,全方位监控生产流程。未来几年,合作社将通知项目资金申请、自筹资金等方式逐步购置完善生产所需农机设备。合作社定期修缮农田灌溉水渠管道,清除水质较差的水塘淤泥,加固塘坝,对已做整改规划的农田进行全面整合,夯实农田田埂,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并在农田田埂上种植桑树、油菜、果树、蔬菜等品种,加固田埂,美化农田环境,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探索“稻虾共作”,提高经济效益。合作社自2018年开始尝试“水稻+小龙虾”种养模式,在稻田四周开挖2-3米宽水渠,养殖一定数量的小龙虾。由于生产过程不打农药,小龙虾“打洞”能疏松土壤,小龙虾粪便是天然有机肥,这一种养模式下虽然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品质大大提高,符合人民对生态稻米的消费理念。同时,小龙虾能卖到20元/斤的高价,合作社近三年小龙虾销售收入达到225万元,极大提高了单位稻田面积的产值效益,也让黄荣法获得了较高且稳定的经营收益,成为体面的高素质农民

四、统一种植养殖,科学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运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施统一选择优质品种、统一采购、统一供肥施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五统一”技术标准。同时,聘请浙江大学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党支部书记、浙江大学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徐海圣老师作为省级技术顾问,聘请湖州农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王仪春老师作为市级指导老师,聘请湖州农民学院邹海明老师作为校级指导老师,定期参加集体培训,邀请导师现场进行生产技术指导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技术和小龙虾养殖水平,全面推行科学化生产经营。

五、做好产业规划,良性循环发展。结合自身实际,合作社制定了《湖州荣法粮油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以科学发展观和强社兴农为指导,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在窑里村建设1个“稻虾共作”生产示范基地,培育1-2个本地知名粮油品牌,实现农机对外服务增收,对水稻进行初级加工提高粮食生产附加值开发休闲农业项目提高社员的思想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成为我市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强农富农的重要产业。

六、积极回馈社会,造福当地农民。一是把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2019-2020年,合作社先后安置5名窑里村贫困户人员,形式上安排极小的工作量,每月发放一定劳务报酬。今后每年将按照效益情况继续做好此项工作,并将贫困户人员社保缴纳列入计划之中。此举不仅为当地政府做好扶贫工作提供支撑,也为当地贫困户人员带来切实利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社会贡献。二是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作社目前长期聘用4名当地农民,协助完成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并在农忙时节集中短期聘用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应有效能。同时,根据合作社的实际发展状况,积极创造就业条件,逐步选拔一批有经验、年富力强、懂技术的社员,从事合作社的农业种植和农机操作工作,为合作社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