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市璞心家庭农场——返璞归真,用科学经营回报大自然的馈赠

作者:来源:湖州农民学院发布时间:2023-08-10浏览次数:10

一、结合地域特征,建立综合型农场形态

根据江南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地域特征的家庭农场建设理念,综合地形地貌、本土资源等方面,以农业作为生产和景观的多功能价值体, 通过合理规划种植作物,将中心荒地开垦为艺术农田核心观光区,同时细化水系驳岸、配置荷花等水生作物,建设滨水生产景观带,设立水稻生产观光区、四季可游的蔬菜体验区、竹林掩映的接待休闲区,将公共服务建筑与农耕讲堂、璞心厨房等融为一体,营造多功能家庭农场形态。

二、顺应季节变化,打造全年特色活动

随着一年中农场作物生长、收割、晾晒、加工等呈现的周期性变化,充分利用生长景观、晾晒景观、体验景观历时性特点,规划家庭农场在四季中可观、可游、可学的内容。在景观特征较强的季节, 优化景观廊道、斑块和基质,积极推动休闲体验活动的展开;而在景观特征较弱的时节,则配合以农耕讲堂等不受季节影响的特色性活动,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四季月历。并通过路径规划,将各个季节特有的景观和体验活动有序串联起来,提供深入田间生态休闲、体验耕作的四季田园慢行系统。

三、合理利用资源,突出本土特色文化

复合使用空间,增强空间利用效率。将空置、破败的羊圈改造为农耕讲堂, 用于农耕课堂的讲授、自然农耕知识的传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流。结合湖州地区的本土材料和建构技术,农耕讲堂的细部设计旨在凸显本地特征。利用农场内竹林的丰富竹材,以铁圈将竹件上端悬挂于钢梁上,兼具遮阳与装饰功能, 风吹则有叮当之声,营造了竹风铃的艺术效果。空间改造过程中注重回收本土农户家中的木材、木窗、木门等, 并使用钢结构等轻型结构进行合理加固。同时,收集周边农户的水车、蓑衣等作为装饰与展品, 增强了本土的农耕文化元素以及湖州地区的地域特征。

四、线上线下协同,创新营销管理方式

璞心农场借助于线上生产者和消费者形成的虚拟社区开展营销管理,建立供需双方长效沟通机制,有效收集消费者合理化建议,积极推动营销管理方式优化升级。随着供需双方信任的加深, 部分消费者自发成为产品包装设计、协助管理的志愿者, 甚至投资成为股东, 形成了多元的互助形式。而消费者进一步来到农场的实体空间进行休闲体验, 与农户面对面交流, 成为农场的“一份子”, 完成了从线上到线下的社区氛围营造的转变。

五、传承生态理念,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秉承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璞心家庭农场开发了儿童农耕体验项目,邀请广大儿童回归大自然、走进天然氧吧、识别及采摘当季物种、感悟自然与食物的联系,亲身体验生态农业,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此外,农场每年都捐出一部分大米义卖,将义卖得来的善款捐献给身患重病的孩子;积极参与拯救云南元阳哈尼族村落的阿者科红米公益计划,希望通过世遗梯田的红米产出以撬动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