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南浔区嘉鸿家庭农场——龟鳖+茭白”,开启生态种养新模式

作者:来源:湖州农民学院发布时间:2023-08-10浏览次数:13

 

嘉鸿家庭农场主陈月明,一位85后农民学院优秀女大学生。大专毕业后,在上海的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从事平面设计行业。工作两年后,她毅然决定回家女承父业——注册“嘉鸿家庭农场”养殖生态鳖,开展生态循环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本案例,与其他养殖户相比,嘉鸿家庭农场具有独特的内在特质:一是坚持不断学习,积极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陈月明深知知识对于现代经营的重要性,汲取新的养殖技术对于家庭农场而言至关重要,真正做到了在农民学院的学习和农场经验两手抓,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二是重视和追求技术进步,重“生态”,保品质。嘉鸿家庭农场对技术更加敏感,对种苗培育、龟鳖孵化、茭白种植等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具有自发采用生态养殖技术的内生动力,尽力追求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最大化、经营效益最大化。三是市场化导向意识突出。家庭农场的发展更加要求重视市场,与市场的互动和对接更加充分。比如,嘉鸿家庭农场坚持以销定产,不断调整养殖结构,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手段进行销售。

案例介绍

陈月明经营的练市嘉鸿家庭农场位于南浔区练市镇新会村油车桥北,临近杭嘉湖高速路口,交通运输条件优越。农场主要养殖品种有中华鳖、乌鳖、茭白等。池塘土地通过租赁形式与湖州市练市镇新会村村民委员会签订统一流转承包合同20年,总面积120亩,目前投资700多万元。农场通过20年的养殖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实践中成功摸索出一套茭鳖共生种养的成功模式。农场年亩产茭白超2000公斤,亩产中华鳖300公斤,年均亩产值近30000元,亩利润超10000元,近年来农场经营状况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市场前景看好,2019年经营性收入超200万。

农场坚持绿色经营、科学管理,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负责生产活动,走出了一条茭鳖共生种养的生态融合发展道路。

一、“传承”,女承父业,从事龟鳖养殖。陈月明是一名85后大专毕业生,毕业后在上海的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从事平面设计行业。工作两年后,她毅然决定回家女承父业--注册“嘉鸿家庭农场”养殖生态鳖。女孩子养龟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克服了前期的诸如鳖种培育、培育室搭建、销售渠道等种种麻烦后,陈月明越养越顺手,在实践中成功摸索出一套茭鳖共生种养的成功模式。

二、“生态”,茭鳖共生,实现循环生态种养。这种养殖模式陈月明颇为主推,“生态”“绿色”才是恒久发展之道。茭鳖共生模式通过在龟鳖养殖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茭白,利用龟鳖和茭白各取其利的特点,实现二者的互利共生。在正常养殖生产中,龟鳖的粪便、饲料残渣分解产生的物质会严重污染养殖水质,而茭白恰好可吸收这些氮磷污染物作为自生生长所必须的“肥料”,从而有效净化水质,避免了污染排放和龟鳖病害的发生。夏季时,茭白种植区可为龟鳖提供遮阴、降温的作用,龟鳖则可为茭白除去一部分病虫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真正实现循环生态、互利共生。

二、重“适度”,控制规模,积极化解经营风险。农场主陈月明和父亲在实践中发现,家庭农场的养殖规模不能太大,否则管理跟不上,肯定要赔钱。嘉鸿家庭农场占地100多亩,在农场内,有10个池塘,每个池塘沟开成“田”字形,并且四周做好防逃设施。4月是移植茭白的最佳时期,选择品质好的茭白苗进行宽窄行移植, 5月茭白成活,水沟起水,水平面80厘米,随天气变化水位适时调整,每亩放养700只精品鳖,真正做到因时因地适度养殖。同时,农场以自有资金为基础确定投资规模,采取适度负债的原则,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做好通盘的规划。每年依据产业特征和市场行情,确定农场种养计划,通过核算基础设施、农资、人工等投入,量入为出、以收定支,不盲目贪多求大而避免给经营带来风险。

三、重“学习”,不断充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普通小农户种、养殖主要靠经验不同,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更大、风险更高,因此更需要农场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陈月明是一名广告专业出生的大专毕业生,养殖技术方面主要靠其父亲。成立家庭农场后,陈月明不仅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还主动报名湖州农民学院进行学习,并将该农场打造成创业基地,积极对接省、市、校指导老师,咨询龟鳖养殖和茭白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陈月明对“龟鳖+茭白”模式已经得心应手,同时,创新思维,不断扩展业务,除了成品鳖,还积极培育种苗,成为家庭农场的一大优势。不仅如此,农场主陈月明还积极学习营销技术拓展销售渠道,农场不仅留住也开发了不少客户,近几年龟鳖种苗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