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吴兴天佑水产养殖家庭农场朱天佑的创业之路

作者:来源:湖州农民学院发布时间:2023-08-10浏览次数:0

吴兴天佑家庭农场从水产养殖产业转型至休闲农业产业,农场自2017年开始邀请浙大休闲农业专家团队帮助设计整体规划,规划方案得到了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及道场乡政府的高度认可。2019年,农场申报的“农业标准地项目”得到政府批准,同时被认定为农业“大好高”项目,为农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创业过程

朱天佑是土生土长的钱山下村人。1999年开始,20岁出头的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在村里养鱼虾、螃蟹和甲鱼。2009年,在经过多方考察后,他租下了东苕溪旁的一块80亩的荒地,先后投入资金50万元,成立了生态循环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钱山渔庄。

经营初期,由于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让渔庄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为了满足渔庄发展的需求,朱天佑在2015年报名参加了湖州农民学院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学习。在学期间,他找专家老师指导,跟同行沟通探讨,赴多地进行参观考察。最后他得出了总结:一个农场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坚持,找到可以长久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了解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政策导向,制定出农场的发展蓝图。2016年,朱天佑邀请浙江大学湖州休闲农业研究院就渔庄的立体循环种养模式进行了专题设计。该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立体种植养殖、循环结合的方式,打造生态循环生物链和观光休闲度假农庄。同时,建立起了“瓜果、蔬菜-土鸡、生态甲鱼”为一体的循环产业基地,发展生态循环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朱天佑的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在道场乡范围内已经初具雏形:错落的果园、整齐的钓鱼场、成片的鱼塘。朱天佑按循环的原理提出了“种养循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生态循环”这16个字,把产业做出来了。其中,一根秸秆就串起了农场里的所有种养产业。秸秆现在不准焚烧,他就从村民手里回收秸秆做成饲料,喂养家畜。由于饲料里微生物群、有益菌种比较多,家畜特别容易消化,免疫能力也变强。

循环利用是生态农业的基础。在朱天佑的生态循环项目里牛是循环农业的重要一环,朱天佑的生态循环农业是这样玩的:农场利用原生态种植的农作物养鱼、养羊、养鸡,再通过将农作物的秸秆制成草饲料,用来饲养湖羊;羊排出的粪便用来喂养甲鱼、家鱼、土鸡等,以此循环,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最主要的是生态、健康、无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

朱天佑的鱼塘里满满的生态系统,鱼塘里除了草鱼、鲫鱼、鲤鱼、花白鲢这“四大家鱼”外,还有三万只甲鱼和数量众多的虾、蟹……。这种混合饲养的方式能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和饵料的利用率。用瓜果蔬菜饲养鱼虾,再用甲鱼消灭老弱病残的鱼虾,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朱天佑说,“养殖生态甲鱼的思路,最初缘于对废弃瓜果蔬菜的回收利用,但让人意外的是,用瓜果蔬菜养甲鱼,甲鱼肉质鲜美,口味独特。”朱天佑养殖的生态甲鱼上市,价格比同类甲鱼高出不少,本来以为销量可能有限,没想到刚上市就被一抢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