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一个千年古茶村的蝶变

作者:李曜清来源:湖州农民学院发布时间:2023-08-10浏览次数:0

         在湖州长兴有座千年古茶村——顾渚村。这座小山村自古和茶结下了不一般的情缘:村里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其出产的紫笋茶早在盛唐时期便是进贡朝廷之品。一杯金沙泉,一泡紫笋茶,茶圣陆羽隐居于此,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
   顾渚村因茶而兴,以茶而名。如今的顾渚村以紫笋茶为招牌,用好山好水招待各方游客,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古时的繁华。全村2017年接待了300万人次的游客,实现了6.8亿元的经营收入。
  一张床位“拉来”亿元产业
   顾渚村三面环山,东望太湖。千百年来,勤劳的顾渚人靠着种竹卖茶维持生计,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却也安然自得。二十多年前,上海退休医生吴瑞安在村里办起了疗养院,专门接待上海客人。后来因为疗养院床位不够,就让客人住到村民家里,由此拉开了顾渚村民宿产业的帷幕。从一张床位开始,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现今在顾渚村18.8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积上开出了近500家各具特色的民宿。
   记者来到一家名叫“我行我宿”的民宿,见到了老板周纪良。今年50多岁的老周告诉记者,他的这间民宿去年专门请来了上海的设计公司设计,光设计费就花了30多万元,后期装修花了400多万元。为什么一间乡间民宿要花这么多钱设计装修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周纪良笑着说:“我们家的民宿早在2007年就开张了。那时候就是城里人来我们村里吃吃农家饭,顺便提供住宿,一年也能赚70多万元。但是后来乡里觉得我们这样搞太低端了,号召大家提档升级。我就在去年花大力气进行了大改造。你看这间顶楼的家庭套房用原木打造,住一个晚上1280元,节假日客人来迟了还订不到。去年年收入有300多万元。”
   从农户自发经营到乡里专门编制发展战略,实行“一户一策”,让老周的民宿年收入翻了四倍还要多,也让顾渚村的民宿产业实现了从低端、单一的同质化产品向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经营方向发展。“面对民宿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有一种危机感。如何让顾渚村的民宿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让游客在领略顾渚村山美景美水美的同时享受到别致、高端的深度旅游服务。”水口乡党委委员许晓明表示,这几年,水口乡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口号,制定了专门的民宿发展战略,带领民宿业主到杭州等地实地考察。“民宿产业要‘提档升级’。我们对民宿发展进行了分类管理,低端民宿先占人气,中端民宿主打品牌,高端民宿则要扩大影响。”水口乡农办主任殷欢强告诉记者。
  一个产业带动全村致富
  “发展壮大民宿产业,归根结底是要帮助农民致富,带动集体增收。所以我们在制定民宿发展战略规划时,没有过分强调从外部引入工商资本来开发经营,而是发挥农民创业积极性,通过培育壮大乡村民宿,让农民自己实干、巧干、大干。村民人均年收入一下子就从2004年的3888元增长到2017年的35590元。”许晓明说。
   如今在村里,一眼望去,村道两边是并排的一家家民宿,有主打文艺风的“小燕子”“我行我宿”,还有传统风格的“尧韵山庄”“顾乡”……据村干部统计,全村近500家民宿有床位18000张,餐位2000个。今年春节期间,19万人次游客在顾渚村里过大年。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别的村大过年的都走家串户拜年吃饭,顾渚村的村民则忙着招待游客。
   顾渚村的民宿产业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里去年把旧农贸市场拆掉,和一家开发商一起在原市场的对面新建了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面向游客出售农家干货、紫笋茶等当地特产。市场在去年10月正式营业。店面出租的租金一部分就直接作为村集体收入,毛估估一年能给村集体增加200多万元的收入。”顾渚村支部书记祁煜良说。
   民宿产业带来了游客,也带旺了顾渚村原有的紫笋茶、蓝莓、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产业。现在农贸市场里面效益好的土特产经营户一年销售收入可达140多万元。
  一种感情重塑乡村民风
   为了吸引外来游客,顾渚村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花了大力气。村里创新提出了“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的管理模式,发动全村村民共同参与村庄治理和环境美化工作。
   “之前乡政府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了‘农家乐’提档升级规划,其中涉及到农户的庭院改造等费用都是由农户自行承担。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长效运维过程中,农家乐污水总管网由政府投入建设,户分隔油池、化粪池建设及运营都由农户自己安排,每户户均投入近1万元。村里的日常保洁工作也由村民自己负责。”顾渚村村主任张明祥说,“村子越变越美,民宿发展越来越好,村民对村子也越来越有感情。大家都意识到只有村容村貌变好了,来村里的游客才会越来越多,之前在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农家乐庭院改造过程中,村民自发拆除围墙,拆除违建,庭前屋后自觉做到包干整治、包干管理、包干保洁。”据统计,2015年以来,顾渚村累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用于农家乐改造和环境整治提升,其中群众和社会投资3800万元左右,占比近55%,真正实现了村民互助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