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忙活了一年的青本加终于松了口气。“合作社分红100万元,户均分红2 万元!”
今年39岁的青本加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人。养过牛、种过地、开过拖拉机、跑过摩的、当过司机……岁数不大,工作倒是换了不少。可就像他发愁的那样:受了不少苦,没挣到多少钱。
就在青本加琢磨着怎么才能有条新出路时,一场“牧场上的革命”在贵南县拉开大幕。牛羊还是那些牛羊,牧民还是那些牧民,只因为换了思路,传统的养殖方式走上了经营集约化、产权明晰化的路子。“我们立足草场和耕地面积大,牲畜数量多,农牧交叉、农牧互补的优势,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转变生态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城镇与乡村、农区与牧区、农牧户之间联合经营的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发展家庭牧场。”贵南县农牧和科技局主任李元海说出了当年的思路。
就这样,眼看其他村里的家庭牧场一户户地办了起来,牧民出身的青本加动了心思,主动交了申请。
“ 2014年 3月,我动员4 户亲戚和我一起联户经营。”青本加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扶持下,他们搭起了畜棚、建起了饲料加工车间,还修了60平方米的办公室。就在这个小联营模式的家庭牧场风风火火办起来的时候,村上的其他村民们并不看好这种半舍饲养殖的新模式。
“牛羊不是这样养的!”大家伙儿一边参观,一边连连摇头。可就在几个月后,天气越来越冷,其他牧户家里的牛羊越来越瘦,而这种饲养模式下的牛羊却依旧膘肥体壮。
此时,原本的质疑渐渐变成了羡慕。“传统养殖分草场,相比夏季,秋冬季节牛羊长势肯定受些影响,而家庭牧场,养殖方式更加科学。”话虽如此,可成立之初,新模式对于缺乏经验的青本加他们来说也并非易事。 “针对高效养殖,我们参加了不少培训,还去其他县上观摩,学习人家先进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
成立当年,通过出售牛和牛奶,牧场收入10万元;第二年,不仅收入提高到18万元,还有了一家出售牛奶、酸奶和当地特产的商铺;2016年,牧场的收入达到34万元。眼看青本加的家庭牧场发展得越来越好,想参与的牧民也越来越多。
“为积极响应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青海省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工作,去年,我们在贵南县遴选出4家家庭牧场作为‘家庭牧场转型升级股份制合作社’的先行试点,通过宣传引导、技术培训、建立融资担保平台等举措,使其按照实行股份制改造、牛羊整合分群饲养、草场划分划区轮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工作。”李元海告诉记者,青本加的家庭牧场就是这其中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