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最远最穷”村成为“千亩黄茶第一村”

作者:来源:湖州农民学院发布时间:2023-08-10浏览次数:0

    “这次新发展350亩黄茶,边栽种边铺上杂草,与原来260亩黄茶连成好几个大片,为什么那么快就能完成?”“黄茶苗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村党支书记和村民主任,抓住机遇毅然自垫资金30多万元,买来70多万株黄茶苗分给村民栽,目的是‘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啊……”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人称“最远最穷”村,成为“千亩黄茶第一村”的缙云县大源镇龙坑村采访,一进村车站,就见郑国强等数名村民正在纷纷议论,高度评价村干部全心全意发展美丽经济的思想新镜界,及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的实际行动。

    地处仙居交界的龙坑村,位于缙云东南偏僻山区,离县城70多公里,离乡政府20多公里,是全县要经外县地界若干公里才能到达的最远山村。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山村经济十分落后,全村270户、786名村民,长期以来日夜劳作,口袋里的钱还是屈指可数。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0元,大源镇人均14016元,而龙坑村历年来全镇倒数第一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

    据在场的村民反映:大家种过黄菜菜,养过蚕,养过长毛兔,因规模小,知名度低,离县城又远,效益不高。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穷日子的现状,许多村民只好外出打工,村里很冷清。只有早几年开始,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部分村民开始种茶叶,收入逐渐增多……

    “要致富,必须因村致宜发展上规模的美丽经济。”今年39岁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郑国杨说,自己在外地经商,这几年每当茶叶产出时,茶农们就打来电话,问能否有更好的销路和效益。静下心来一想,自己是共产党员,又已经致富,帮助村民共同致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郑国杨与镇里的省科技特派员李强一起,先后考察探讨了多次,认为龙坑村发展茶产业有多种比较优势。

    气候、土质适宜,是发展茶产业的天然禀赋。这里自然立地具有明显优势:地处海拔600多米高山,终年云雾缭绕,干湿度佳和气候凉爽度宜茶生长;同时山高土厚,且土质经检测是偏微酸的砂壤土,也十分有利于茶叶香气物质形成。原种茶户效益已开始显现出来,是良好的群众和思想基础。这里村民种茶从几十亩,到上百亩……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而且村里几年来发展260亩绿茶和黄茶,部分已盛产,每年2万元及以上收入的户有10多户,同时黄茶与普通绿茶相比,绿茶平均亩产值约在5000元,而黄茶的收益至少是它的两倍以上,黄茶效益的不断显现,许多村民已逐渐加深认识。缙云黄茶“大环境”是今后种黄茶“走红”的基础:黄茶是缙云县“白、黄、红”三大农产业之一,缙云黄茶已有多次多项获得金奖及“国饮杯”特等奖、全国“中茶杯”特等奖、G20杭州峰会指定用茶等殊荣,品牌响亮,黄茶产品走俏上海滩,走红省城、京城……因此,这个只有1400亩耕地的小山村,发展黄茶成为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