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 破解乡村医生之困的必由之路

作者:来源:湖州农民学院发布时间:2023-08-10浏览次数:0

  我国现有超过125万乡村医生,其中不少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医的赤脚医生,他们都已经在65岁以上。村医原则上按照每千名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全国还有很大的缺口。解决其身份待遇、提高工资水平,让老村医老有所依、让年轻村医留得住,是保证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的重要保证,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如果不解决,后继乏人的状况可能就很难改观。

  据有关资料显示,类似窘境不是我国独有,即使在发达国家,边远、偏僻农村地区也难留住村医。国际上经常采取“巡回式”办法,培育支援式、派出式的村医,只要保障村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即可。

  不过,即使采取了轮换式、支援式,也需要变换对村医的激励方式。譬如据有些媒体报道,重庆荣昌就用“计工分”办法,奖励村医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些退出村医队伍的老村医还想重当村医,半夜村医也愿去村民家里随访。荣昌借此提高村医准入门槛,拥有执业资格的村医大量增加。

  一直以来,乡村医生被大众贴上了“默默付出几十年”“坚守岗位不动摇”“任劳任怨毫无保留”的标签。奉献精神必须有,但更要在制度上理顺,正如文章伊始甘肃省率先做出的举措一样,只有让村医回归价值轨道,顺利地、规范地实现职业化转变,才能找到“明天谁给乡亲们看病”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