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拍照和写博客成了他重要的销售手段,他每天都在现场直播,把这里的鸡鸭狗描写得生动有趣,就像一个电影似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现在赵紫峰每年水稻收入有70多万,奶酪、蜂蜜和鸡蛋加起来有30万。周围农民现在这样谈论他:“佩服,必须佩服。一开始也觉得他搞不成。但是我们的大米卖一两块钱一斤,他的能卖到九块,这大家就服了。”
由于新媒体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产品不仅仅是售卖产品本身,而是在售卖一种生活方式。
透过生活方式认可卖主与产品,客户粘性是极高的,它会形成一种粉丝效应,你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客户关注的焦点,生活当中的一切也有可能成为可售卖产品。赵紫峰用记录生活的方式获得大家的信任,实现产品营销,是农业行业的一角,是一个启示。
做好的产品,适应新媒体的销售方式,将是各个领域为之革新的必备动作。摘自《南方农村报》
编余偶感
很多人投身农业,其实是以现代的商业眼光去发现土地、田园风光的价值。农产品的种植有时就像匠人打磨自己的作品一样,以淳良、质朴之心去对待土地,土地也会给你应得的回报。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再花哨的营销只能是昙花一现。把产品做好,这是农业创业的第一步。
有些人喜欢在创业的时候谈情怀,而且农业还是一个比较适合展现情怀的领域,因为回归自然、简单生活其实契合了当下很多都市人只能想而不能实现的愿望。在农业中发现生活方式的价值,这是一种跨界的眼光。有的人,他卖农产品,就只是那一份农产品的价值,而有的人,他告诉你,这份农产品凝结着阳光、雨水的滋润,土地的滋养,于是这份农产品就有了别样的意义,把一种生活方式灌注自己的产品中,这是一种小而美的追求。